你会因为一张海报,还爱上一部电影吗?
因为工作原因,我经常要看各种电影。
在筛选电影的过程中,我往往会先看名字,其次就是看海报。
有时候,一张设计精良的海报,会让我原谅内容的不足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我们都是在为外国的电影海报而惊叹。
但其实,中国也有一些连好莱坞都忍不住赞叹的海报。
这三张海报,曾惊艳了无数人。
不少观众都表示,冲着海报去看了电影,结果发现电影还没海报好看。
也许你也是他们的一份子。
而这三张海报,都来自同一个设计师--黄海。
他是一枚75后,从小就喜欢画画,毕业于厦门大学设计系。
他毕业后,却没有做他的本行,还是去电视台做了三年记者。
对于这个决定,黄海这么解释:“当时我觉得设计师不被尊重,所以宁可把专业放在心里,也不想在那个环境里夭折”。
一个人,不可能永远压抑自己。
三年后,他从电视台离开,进入奥美广告公司,师从台湾广告文案大师刘继武先生。
解释一下奥美的背景:奥美由大卫·奥格威于1948年创立,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传播集团之一。
黄海去的是中国分公司,能进去是N多广告人的梦想。
但黄海并不满足于此,他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,在奥美5年后,他选择离开,到远山文化做美术总监,这是中国第一家把“电影海报设计”作为专业来操作的广告公司。
他接到的第一个电影海报的项目,是姜文的《太阳照常升起》。
这也是黄海第一次设计电影海报,当时他也是想挑战自己,不曾想人生轨迹就此改变。
姜文很挑,黄海做了几百张,人家也没看上,
最后,在快绝望时,做了这张中国风的海报,本来没抱希望,没想到被姜文一眼相中。
红底海报在戛纳电影节亮相后,一鸣惊人。
第一张专业电影海报创作完,黄海就被栓进去了:“做了好多年广告,瞬间觉得海报比广告有更多乐趣,我很享受这种创作的自由,找到了上大学的那种感觉。”
黄海设计的海报,很多都没有明星脸。
在他设计的海报里,电影本身才是重点,电影中的角色才是主角。
明星那张脸,只是体现电影内涵的一小部分而已。
这一设定,打破了之前海报全是大头明星的惯例。
黄海火了之后,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。
基本上用过一次黄海的作品,就再也不想用其他人的了。
黄海每次设计海报前,都会先看一遍剧本,吃透影片的本质后,才开始设计。
当他给《让子弹飞》设计海报时,“羽毛和子弹”的方案给到姜文,一秒过。
黄海的设计风格很多变,堪称“多面手”。
无论是小清新还是重口味;画面复杂还是极简写意;中国风还是国际化。
他都驾驭的很好。
而且,同一部电影,在不同国家宣传时,他都会根据对方国家的特色做出相应的改变。
以《黄金时代》为例。
七个国家和地区,七种风格。
美国的现代,法国的摩登,日本的极简,台湾的小清新,香港的怀旧,韩国的凄美。
还有中国大陆的水墨画中国风。
无论哪一种都极符合当地人的审美。
2016年年底,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电影上映。
黄海为这部电影设计了一系列海报。
这些海报圈粉无数,不少观众都表示:中国终于也有牛逼的电影海报了。
每一张海报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了黄海无尽的心思。
一张海报都是一件文物,而这些文物上,都有一处破损,破损处有一个工匠在维修。
这个设计太巧妙了,和片名不谋而合。
电影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一张好海报价值2000万票房!
不少观众会冲着一张海报而为电影买单。
我想,黄海的设计,一定不止2000万!